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基层风采 > 正文

随笔丨父亲的散文

作者:阳怡婷
来源:灵川县纪委监委
摘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父亲二十几岁就在乡镇工作,《烟雨蒙蒙大竹山》是他下乡时的随笔,记忆中,我把刊登在报纸上这篇文章的那一角剪下,收藏在我的书桌里。

  1997年,父亲下乡调研时来到清水村,原始的生态环境、淳朴善良的村民,都深深印刻在父亲的记忆中。由于村子比较偏僻,当时路不通,山多良田少,村民没有主要经济来源,整个村子是闭塞贫穷的面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突然飘起小雨,让他坚定了想法:美丽的山村,只有修路才能有发展……

  后来我慢慢长大,父亲也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到过很多部门工作,总能听他说起很多的工作故事,每换一个单位,他总能从业务小白变成行家里手。他常常说,作为党员干部,每个平凡的岗位,都有它的价值所在,要用来多为老百姓谋利。

  等到我毕业后参加工作,父亲跟我之间最多的话题似乎永远绕不开工作。他会像我小时候考我课本知识掌握牢固了没有一样,常常问我“工作上负责的业务会了吗?领悟工作的意义了吗?”在我工作的每一个阶段,他都会教导我:“扎实工作,尽自己所能多为老百姓做事。”

  后来我到乡镇工作,记得刚刚到乡里的前一天晚上,因为第二天要去所联系的村委主持召开党员大会,即将面对未知的工作,面对群众,从不害怕当众讲话的我竟然紧张得一晚上没有睡着。父亲鼓励我:“基层虽然事务繁杂、工作苦累,但却最能锻炼人、成就人。”

  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父亲的那篇随笔,从小对父亲工作的崇敬,向往自己也能像他一样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顿时感觉自己多了一份勇气。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收获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经历,从乡里老同志身上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和年轻小同志一起并肩作战,结识了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走出繁华都市,走进田间地头的青年干部们。

  时隔二十多年,父亲当年散文里的小山村如今早已通了公路,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走出了乡村振兴“美路子”。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民谣也换了新内容:“有女来嫁清水江,两条大路通中央;家家户户自来水,荒山万亩是林场;晚上灯火亮四方,群众致富奔小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为民干事创业,以实干展现担当作为,这也许正是历史长河里不灭的灯塔。

长图丨秋分:秋分昼夜均 清风正气扬
评论丨以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清廉桂林
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