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朱熹传》中有云“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这与孟子“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理念一脉相承,告诫我们不符合道义的钱财,哪怕再少也不接受。
宋代士大夫常将“一介不取”当作为官箴言,陈襄在《州县提纲》中警示“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濯”,陆游以“一钱亦分明”自勉,苏东坡更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明志。到了明代,薛瑄提出的廉洁三境界尤为深刻:最低境界“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中等境界“尚名节而不苟取”,至上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揭示出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坚守的升华路径。
在当代,无数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将这一传统道义观升华为党性修养。方志敏经手数百万革命经费却安于清贫,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不动用分毫党费,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杨善洲强调“权力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这些典范印证了“物质清贫者,亦是精神富足者”的深刻哲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党员干部当以“一介不取”涵养政治品格。要勤掸“思想尘”,对照朱熹“常称贷于人而一介不取”的自律,警惕“但使无颜皆可富”的堕落陷阱;要多思“贪欲害”,铭记曾国藩“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的家训,筑牢拒腐防变防线;要常破“心中贼”,从“不敢取”的他律走向“不妄取”的自律,最终实现薛瑄所言“见理明而不妄取”的至上境界。
自古清廉无遗祸,从来贪婪有后殃。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更应将公与廉铭于心、践于行,做恪守规矩的表率和标杆,以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廉的模范行动赢得民心、凝聚力量,在新时代长征路上镌刻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