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辉煌历史百读不厌。今天重读桂林的‘红色记忆’,让我再次感受到了那一股永不过时的精神和力量……”近日,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里,89岁的老党员庞果成由衷地发出感慨。虽然这类一景一物,以及那段印刻于桂林城历史上的“烽火记忆”,庞老先生早已熟记于心,但在建党百年之际再一次重温、感悟,他依然心潮澎湃。
近段时间以来,除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外,在桂林市区内的《救亡日报》旧址、桂林城工委旧址等地,以及散落于大街小巷的多处“桂林抗战文化地标建筑”每天都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他们当中不仅有来自党政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的党员群众,还有退休老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等。面对写满“红色篇章”的旧址、旧物、旧照片……人们驻足冥思,感慨万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桂林是一座沉淀着数千年历史的山水之城。这里不仅有秀美的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承载着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设立,在中共南方局的影响和领导下,桂林成为了抗战时期著名的文化之城,也成为抗战先进文化的一面光辉旗帜,充分体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为夺取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
翻开沉甸甸的“红色史书”,我们重拾那段发生在桂林山水间的“烽火记忆”——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底,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中共中央武汉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决定在重庆、桂林设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11月中旬,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李克农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及《新华日报》部分人员一路艰辛抵达桂林。不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
1938年底,随着抗日战争逐渐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桂林成为西南一带主要的后方城市之一。各地转移与迁徙人员大量汇聚桂林,一时间,桂林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后方“文化中心”。刚成立的桂林“八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担负起直接领导广西地方党组织工作的任务。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曾3次来到桂林,主要是做桂系的统战工作,同时会见进步文化团体和民主人士,并指导办事处的工作。
当年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不仅充分利用桂林的特殊地理优势和特殊政治环境,积极领导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而且还利用领导南方各省及海外南洋一带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有利条件,以及桂林抗战文化能够向海外辐射的作用,直接促进了中国抗战文化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有机联系。同时,桂林“八办”又通过中共地下党活动,直接影响着华侨所在国的反侵略斗争,直接支援了东南亚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政部下令停发八路军、新四军十分有限的军饷。面对严峻的形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利用我党与桂系的统战关系,以及广西到越南这条当时中国内陆通往海外唯一国际通道的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为延安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前线筹集和转运各种急需的抗战物资。短期内为延安和我党领导的抗日前线筹集和转运了几百个车次的军需物资,及时解了我党我军的燃眉之急。
直到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撤销。桂林“八办”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出色履行了使命,成为西南大后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为其后桂林地区抗日进步势力的继续发展以及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在桂林的再度兴起准备了条件和力量。
桂林抗战文化城:烽火硝烟中的“文化绿洲”
1938年至1944年,随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建立,在桂林这座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里掀起了一场形式独特的抗战——文化抗战。在这特别的6年间,美丽的桂林接纳了大量来自各地的文化名人,容纳了大量的文化机构,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产品,举办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因此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
在那一时期,活跃在桂林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灵魂”。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志曾三次来到桂林,亲自做桂系上层的统战工作,泛接触在桂文化人,对桂林进步文化的发展予以深切的关怀和热情的指导。短时间内,全国大批文化人集聚桂林,各类社会团体及文化机构纷至沓来,各种宣传抗日救亡的进步书刊和书店、出版社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抗战初期的文化救亡热潮。
据统计,当时汇聚在桂林的文化人士有1000多人,其中文化名人就有200多人,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名士。如,文学方面有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艾青等,戏剧方面有田汉、欧阳予倩、洪深、蔡楚生等,美术方面有徐悲鸿、丰子恺等,音乐方面有张曙、李凌等,专家学者有陶行知、邹韬奋、李四光,等等。他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同桂林的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一起,组成了一支骨干力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生命与激情战斗。
不仅如此,抗战时期先后在桂林出版的报纸有20余种,开设的出版社、书店达220多家,当时桂林出版发行的书刊之多,在全国堪称第一。随着艺术领域的发展,在桂林开展活动的专业和业余音乐团体有70多个。这些团体围绕抗战的时代主题,开展歌咏活动,举办音乐、歌舞晚会和街头宣传公演活动290多场,桂林城内到处响起抗日救亡的歌声。抗战期间在桂林举办的演讲会、歌咏会、戏剧公演、街头诗朗诵、街头漫画、美术展览会等活动,进一步将桂林的文化抗日救亡高潮推向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并始终贯彻文艺为抗战服务,文艺为大众服务的主体精神,对激励前方将士英勇抗战,增强全国人民抗战必胜信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战时期,一大批文化名人的到来,为桂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桂林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那时,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每一个文化名人都在抗日的旗帜下战斗,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讴歌,为民族复兴呐喊。
青山绿水铭记历史 红色精神动力不竭
如果说,那些抗战时期发生在桂林城的“烽火印记”是桂林红色历史上一颗闪亮的星,那么,桂林红色文化的星河里,还有许许多多与之光辉相应的璀璨之星,例如,红军长征过桂北、湘江战役、桂北游击斗争,等等。这些印记汇聚成了桂林山水间延绵不断的“红色血脉”。
而今硝烟散尽,美丽的桂林城经过风雨洗礼,向世人展现出全新的姿容。而那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却永远与桂林城的发展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一处处在山水掩映中的红色遗迹,成为了桂林城市文化的一座富矿,在滋养人的山水之外,用文化的影响力塑造着桂林的城市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人在追溯与寻找桂林红色文化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如今在桂林市区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救亡日报旧址、广西省立艺术馆、逸仙中学三烈士就义处纪念碑等多处历史遗迹还完好地留存着。兴安、灌阳、全州、龙胜等地的红军纪念堂、红军楼、红军纪念碑等都被修缮与保护起来。此外,桂林近年还修建了多处红色文化纪念馆、纪念园,并打造了多个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如何利用这些“红色基地”传承“红色血脉”,并赋予鲜活的时代意义,也成为了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
追溯和铭记“红色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今年,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桂林上下正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踏着山水间的红色足迹,桂林人正以史为镜、凝心聚力,携手奔赴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