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夏月在教学点院子里给学生讲故事
她以“初心”为舵,义无反顾赴深山,只为点亮孩子们不一样的明天;她以“教育”为帆,无私奉献育桃李,只为促进乡村教育长足发展;她以“爱心”为桨,勤廉节约护成长,只为践行“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的誓言。她就是2022年先后荣获第二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榜”和“广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石夏月。
石夏月,1988年出生于兰田瑶族乡马安村,2010年从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毕业后,怀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赤子深情,放弃在广东佛山一所幼教机构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机会,毫不犹豫扎进离家35公里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成为这里唯一的教师,用自己的执着,守望着山里孩子的期盼和希望,勾勒出乡村教育未来发展的美好画卷。
初心为舵,义无反顾赴深山
一间教室、几张课桌、一位教师……氛围活跃的课堂上,不时传来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这就是东良教学点,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三个小组60多户孩子的启蒙学校。
抬头见云山,低头见峡谷。创建于1965年的东良教学点,坐落在兰田瑶族乡大山深处的半山腰上,距离桂林市区大概80公里,到最近的盘山公路也需要走下迂回曲折的两百多个台阶,交通非常不便。常年驻守在这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教师,80后的石夏月的到来,让很多人不理解。
石夏月从职业学院毕业后,当过平面制作员,干过种养殖,还在佛山一家幼教机构任美术老师,是留在机会更多的城市还是回到大山?石夏月曾犹豫过、挣扎过、迷茫过。
但想到贫困落后的边远山区,缺乏正确引导的留守儿童,渴望优质教育的乡亲父老,石夏月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始终忘不了自己小学三年级跟父母进城读书后的震撼,忘不了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的差距,也忘不了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最终,她放不下对瑶乡大山的眷恋,怀抱着回报家乡的初心,回到了大山,回到家乡——兰田瑶族乡东良教学点任教。
山区的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去教学点报道那天,山路崎岖、湿滑难行,是家长们把一袋袋行李扛在肩上,带她去的学校。到了冬天,山里气温低得厉害,风又特别大,一到晚上,吹得树枝唰唰响,石夏月久久不能入睡。早上醒来,洗脸毛巾总是冻得像一张铁皮。这时,她还要早早起来,打扫卫生,打开铁门,满怀热情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石夏月说,与在广东的工作环境相比有很大落差,但是能把外面的一些好的理念带回来,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不能因为条件差就苦了孩子,山里的孩子也应享受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说、能唱、会玩、会学、懂规矩。
“从上课时的喧闹,到放学后的寂静,还有黄昏后的孤独寂寞,刚开始真的受不了。在深山当老师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山里空气清新,孩子们心灵纯净,觉得一切都特别美好。”石夏月说,是家长们的信任、孩子们的善良留住了她。
教育为帆,无私奉献育桃李
东良教学点的适龄儿童不多,石夏月刚到教学点时有6个小朋友,如今只有5个。石夏月一人要教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的课程。虽然只有5名学生,石夏月仍激情满满。“先给学前班的孩子上课,上完后再上一二年级的,同一间教室如此循环”。尽管忙碌,但石夏月觉得与从前相比,现在特别满足。
学生里面有个叫赵庭宇的孩子引起了石夏月的注意,这名学生就要上一年级了,可是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还不会。上一任老师和家长都怀疑孩子智力有问题。但是,石夏月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于是决定每天放学后,将庭宇留下来单独辅导,从最简单的数数开始教起。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名学生终于慢慢地跟上了其他同学的进度,他的父母对石夏月的指导和付出充满了感激之情。
为了教好学生,石夏月除了做好日常备课,还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尽最大努力让学生们享受到不亚于城里学生的教育质量。“以前我是学美术的,那时候我只是想着把自己学到的美术知识带给更多的学生,后来接触到幼教发现启蒙阶段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山里面比较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个好老师能够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作用,所以就想学习更多的知识教给更多的学生。”石夏月说。
尽管如此,知识结构不全的石夏月还是在上课时感觉“力不从心”。要上课,还要兼顾学生的午饭,更要照顾35公里外的家。教学点距离石夏月家所在的下马安村,骑摩托车单程需要一个多小时。山路蜿蜒、盘旋而上,她好几次都摔倒摔伤。石夏月常常在教学点一待就是一个星期,有时甚至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此外,山高路远,物资补充也较为困难,每次去教学点,她都要尽量带足菜和米面过去。
石夏月的孩子还小,几次在幼儿园不小心受伤,偶尔半夜发烧,她都没办法及时赶回去照顾。作为老师她尽职尽责,作为母亲她却有太多无奈。再三考虑,她决定把4岁的儿子接到自己身边。但由于要照顾孩子,备课就只能等到深夜才开始。后来,石夏月的母亲看到女儿这么辛苦,又要教学,又要负责照顾学生午饭午休,护送学生们回家,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就决定搬到教学点跟女儿一起生活。
“我看到我女儿挺辛苦的,所以想来帮帮她,想让她安心地工作。”石妈妈说,“外孙还很小,要帮她带一带,不能让他吵闹影响上课。”作为兰田瑶族乡下马安村队长的石夏月的父亲,也非常认可女儿扎根基层的决心,大力支持妻子去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同心协力帮她解决后顾之忧。就这样,石夏月带上母亲和儿子一起在教学点安了家。
爱心为桨,勤廉节约护成长
石夏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细心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刚到东良教学点的第一个学期,那年冬天特别冷。石夏月看着冰冷的教室里面只剩下一台小小的取暖器,孩子们在上课时冻得瑟瑟发抖,她就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台价值200多元的暖风机放在教室供学生们用。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获得更好更优质的学习体验,石夏月又花钱自己配齐了打印机、教学用具等。“城里孩子能见到的、学到的,大山里的孩子也要见到学到。”石夏月坚定地说。
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因此,孩子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关注。看着大冬天孩子们都只穿着单薄的外套,石夏月又专门从家给孩子们带来棉衣外套。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山里的孩子都是自己每天从家带中午饭到学校吃,“天气这么热,不利于饭菜的保质,这样吃下去孩子的身体还不得吃坏。”于是,她又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镇上买了一台冰箱,专门给孩子们保存饭菜。不仅如此,每次下山去采买,石夏月还会给孩子们带些文具用品、零食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点孩子们的奢望。
石夏月说,虽然我的工资不高,但是我想用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童年的美好,用心守护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农忙时节,家长在外做农活接孩子比较晚,石夏月就在学校辅导学生写作业,陪他们做游戏,直到家长来接孩子回去。她对家长耐心热情,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情况,搭建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桥梁,尽最大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艰苦而又清贫、繁重而又琐碎的工作,她毫无怨言,总是把笑容带给孩子。
辛勤耕耘赋能孩子成长,爱心哺育赢来家长赞誉。“多亏石老师帮我们管着孩子,我们家长才能更安心的在外面做事。”提起石夏月,家长们言语之间充满了感激之情。
近年来,前来资助学校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石夏月将每笔捐赠物品都登记在册,并及时向学生和家长们公布捐赠使用情况,让捐赠的物品“件件有着落”,真正用在学生身上,以师德廉心涵润清风校园。
对于这份职业,石夏月心中有着满满的获得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每听到学生叫一声老师,我心里都特别高兴,特别满足。”石夏月说,山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更需要年轻的老师,她将继续坚守,把自己的所见所学都传授给孩子们,帮助他们走向更加美好广阔的新天地。
日月盈昃,岁律更替,一份春华,一份秋实。石夏月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坚守,用爱与奉献托起了孩子们远航的梦想,用真情与担当编织了希望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