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杂物房中有一台风车,我每次回家都要用扫把把上面的灰尘和蜘蛛网擦拭掉,在斑驳发灰的挡板处“艰苦奋斗、节约粮食”几个字若隐若现。看到这几个字,总能勾起我对“粮食”的回忆。
打记事开始,“吃多少,盛多少,别眼大肚子小”“吃饭不准吧唧嘴”“饭粒掉桌子上,必须捡起来吃了”……这些都是母亲在饭桌上经常“唠叨”的。每年收割的稻谷晾晒入仓前,都要用风车去除秕谷和草屑杂碎,剩下的秕谷要过第二遍风车,留下来不饱满的谷子给家养的鸡、鸭食用。当时我很不耐烦,“秕谷就不要了吧,多麻烦呀”,这个时候父亲总会不厌其烦地跟我说:“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水换”。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为什么父亲那么珍惜粮食呢?幼小的我还不完全懂得饥饿的滋味,更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直到我上了初中,每到暑假打稻谷,大人们都非常注意颗粒归仓,一块稻田收割完毕后,都要带领我们一起把掉在稻田的谷穗全部捡起来,收集到一起后再脱粒,每每总是累得腰酸背痛。我这才深刻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父母亲总是将生活当作“活教材”,身体力行在人生旅途中引导着我,逐渐形成勤俭节约的家风。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饿肚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是十分遥远的回忆了,但珍惜粮食的好家风必须代代传下去。我的儿子在牙牙学语时,我教会他的第一首唐诗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要让他从小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内涵,从小就养成不浪费粮食的习惯。
有一次,我儿子班上搞活动去野外野炊,回来时他竟背了一大包剩饭回来。他说煮多了,没有吃完,同学们都说不要了,他觉得好可惜,就全部背回来了。他想背回来给外婆喂鸡,也算没有浪费吧。看着儿子纯真的笑脸,我很高兴儿子继承了我们的家风,懂得了珍惜粮食,把好家风像接力棒一样传下去。
无论是“仓廪实,天下安”,还是“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从古至今,粮食问题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小米粒”关系到“大民生”,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应带头把尚俭戒奢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家风传承下去,让勤俭节约成为自觉追求和时代新风。